当美国前总统川普签署行政命令,预告将对新的H-1B工作签证申请者征收高达10万美元的费用时,整个硅谷陷入一片哗然与焦虑。然而,在这场风暴的核心,两位引领全球人工智能革命的关键人物、包括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与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却出人意料地表达了乐观其成的态度,与科技业的普遍恐慌形成强烈对比。
黄仁勋在接受美国媒体CNBC访问时表示:“我们希望所有最聪明的人才都能来到美国。移民是美国梦的基石,而我们正代表着美国梦……我乐见川普总统采取他正在采取的行动。”奥特曼也附和道:“我们需要让最聪明的人才进入这个国家,简化这个流程并调整财务诱因,对我来说似乎是件好事。”这些言论,无疑为这项充满争议的政策,投下了一枚最震撼的赞成票。
硅谷创业公司所面临的压力在黄仁勋与奥特曼发布看法的同时,科技业的其余角落却是截然不同的光景。从大型科技公司到创业公司圈,普遍的担忧是这道“签证高墙”将严重削弱美国的创新能力。Y Combinator的首席执行官陈嘉兴抨击此举等同于“扼杀了创业公司”。
科技业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数十年来,H-1B签证制度被视为美国科技霸权的人才库制度,来自全球的顶尖工程师、科学家与研究人员得以合法地在美国贡献所长。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数据,在2023财政年度,资讯相关职位就占了所有H-1B批准数量的近三分之二。如今,一道10万美元的巨额门槛,足以让绝大多数依赖外部资金、烧钱换取增长的创业公司望而却步。
巨人的算盘:成本不是问题对于一家刚完成千万美元A轮融资的创业公司而言,为一位关键的外国工程师支付这笔费用,可能意味着要牺牲掉两位本地初阶工程师的年薪,这是一道极其困难的选择题(支付费用后还需要加上薪水)。
然而,对于英伟达或由微软强力支持的OpenAI而言,这笔钱的性质截然不同──微软在2024财年的研发支出高达272亿美元,就算微软一年为2,000名H-1B新进员工支付总计达2亿美元的费用,也仅占其研发预算的0.7%。对英伟达与OpenAI这样等级的公司来说,10万美元不是一道阻碍前进的“高墙”,而更像是一个筛选人才、过滤竞争者的“收费门槛”。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乐观态度便有了合理的解释。这项政策在客观上将大幅提高人才的引进成本,而这成本对于资金雄厚的巨头来说微不足道,却对他们最主要的威胁来源──那些灵活、充满颠覆性想法的创业公司构成致命打击。在争夺顶尖AI人才已进入白热化的今天,此政策等于是将人才市场变成一个“付费参赛”的豪门俱乐部。英伟达和OpenAI不仅有能力支付门票,更乐见这张门票能将绝大多数潜在的竞争者挡在门外。
当黄仁勋说“调整财务诱因是好事”,背后的潜台词可能是“通过财务门槛,确保只有最顶尖、能创造最高价值的人才,以及最有实力、能负担得起这些人才的公司,才能加入这场竞赛。”
对“美国领先”的自信当然,反对者最大的担忧是高昂的费用将导致美国人才流失。当美国关上大门的同时,加拿大、英国、德国等竞争对手正在铺开红地毯。例如,加拿大的“全球人才计划”主打两周完成审查,申请费用仅约1,000加币;英国的“高潜力人才签证”则向全球顶尖大学毕业生招手,甚至考虑免除签证费用。
但至少目前全世界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仍在美国,对于黄仁勋与奥特曼这样的经营者而言,他们相信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能容纳那些金字塔顶关的天才,那就是包括Nvidia、OpenAI、微软、Google、亚马逊等巨型公司的美国AI生态系──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顶尖人才,最终还是会想到拥有最多资源、最高薪酬水平的“圣地”。
政策或许会赶走成千上万的优秀工程师,但只要能用高价留下并吸引那最关键的数百位天才,这些巨头的霸权地位就稳如泰山──从宏观战略增至,这些科技巨头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受到影响。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