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河流生长的鲑鱼必会游至大海,长大成熟并洄游以完成生命周期。最近瑞典科学家发现,安眠药成分污染水源后,竟有助大西洋鲑鱼(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穿越激流,顺利进入大海。论文发表在《Science》期刊。

瑞典农业科学大学(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主导,结合澳洲葛瑞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河流研究所(Australian Rivers Institute)等国际团队,是迄今最大规模研究,揭示药物污染(pharmaceutical pollution)对野生动物的深远影响。

安眠药如何污染河川湖泊?

研究聚焦常见处方药物成分clobazam,是抗焦虑与镇静药物,常治疗失眠、癫痫等神经疾病。因使用广泛,且传统污水处理系统难完全分解,还是会经排水系统进入河川湖泊,成为看不见但存在的污染源。虽然残存浓度很低,但研究结果令人惊讶:这些微量药物竟大大提升鲑鱼从河流迁徙到海洋的成功率。

团队于瑞典达尔河(River Dal)实际实验。此河为鲑鱼前往波罗的海的重要迁徙路线,但沿途有两座水坝,常成为阻碍它们的障碍。科学家将缓释型clobazam微型设备植入鲑鱼身体,搭配无线电关注,观察行为变化。结果显示,暴露于此药物的幼年鲑鱼穿越水坝时速度与成功率皆明显提升。

药物污染竟对鲑鱼有利?

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好处”,但澳洲学者马可斯·米凯兰杰利(Marcus Michelangeli)博士强调:“任何干扰野生动物的行为,都可能引发连锁生态冲击。”更多实验显示,clobazam会改变鲑鱼群游行为,使它们更勇于冒险,暴露于更高被捕食风险,甚至干扰群体数量稳定。

药物污染已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挑战。全球水域侦测到超过900种药物成分,来源除医疗废水外,也包括畜牧与个人保健产品。clobazam这类神经系统用药物,即使微量,也可能对鱼类、两栖类、鸟类等产生明显行为与神经反应。研究最大突破,在于自然环境观察到药物的实质生态影响,弥补实验室研究的局限。

这发现令人担忧,科学家提出可能解决方案,包括提升废水处理技术,如活性碳与先进膜系统,以及推动易分解的绿色药物,并强化监测与制定排放标准等。换句话说,我们不仅应关注吃了什么,也要正视“吃过什么”,是否仍残留水中,继续影响其他物种。

研究关注不只鲑鱼行为与clobazam,更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错综复杂的连接,以及看似微不足道的药物分子,如何扰动河川平衡。从河川游向大海,是鲑鱼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举动,也是攸关群体延续的关键时刻。若我们无法守护鲑鱼旅程,最终受影响的或许还是人类。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