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历史,月亮常视为神秘力量。许多文化都称月亮盈亏与女性生理周期有关,也以“月事”称之。月亮周期约29.5天,女性月经周期28天,两者如此近似,难免引发猜测:月亮是否真能影响女性生理节律?最近德国符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Würzburg)为首的研究显示,女性月经周期确实与月亮盈亏有某种同步性,但人造光源会削弱关系。论文9月刊登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
团队收集分析横跨超过半个世纪(1960-2010年代)女性月经记录。2010年是关键点,这是LED照明逐渐取代传统灯泡、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时期。结果显示,女性月经周期2010年前后出现巨大差异:2010年前,女性月经周期与月相同步性较高,许多女性周期会在新月或满月前后开始;人造光暴露增加,同步趋势急剧减弱。此外,现代女性周期长度明显缩短,且与月亮连接也较不规律,仅在月球引力最强月(如每年1月),才观察到微弱的同步现象。
自然界的光就像精密“时钟”,许多生物能侦测光线变化,甚至月光微弱明暗变化都能感应。以珊瑚为例,会在满月夜同时释放卵子与精子,让海水瞬间变成壮观的“生命烟火秀”。虽然人类对光的感应力不如动物,但科学家推测,远古祖先或许也曾依循月光节律,调整生育与交配时机,好让群体延续。然而,人造光彻底破坏了月光自然交替。这种环境“光害”,掩盖了微弱的月相信号,并导致月经周期丧失与自然节律的连接。
回归自然节律的呼唤:同步机制的重要性?
就演化而言,女性生理周期与月相同步,可能是重要的生存优势。因为生殖高峰若同步,整个群体的生活就更有规律,男性或群体能在同时集中资源协助狩猎、采集及守护婴儿;多名女性同时期生育,便能共担哺乳育儿责任,有利提升后代存活率;此外,女性同时进入排卵期,一男性难垄断所有异性,有利更多男性交配,增加后代基因多样性。时至今日,这种集体同步不再是生存必须,但此生理机制或许仍值得重视。
尽管人类不可能再回到没有照明的年代,但减少夜间人造光暴露,有机会重拾自然节律。首先,睡前一小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蓝光电子设备;其次,卧室应尽可能采用低色温、暖黄色灯光,并确保睡眠时环境够黑;也可尝试新月或满月前后,减少室内光线,让身体重新“感应”自然光线的变化。这些调整,都有助改善褪黑激素分泌,使月经周期更规律。
总体而言,月亮与女性月经周期的同步性,现代社会已大幅淡化。人造光源普及,尤其LED照明及蓝光设备,严重干扰自然光线明暗交替,也削弱褪黑激素的调控功能。虽然生理周期规律性不再是人类生存关键,但仍提醒人们,生理节律与自然的微妙互动。理解这些连接,不仅能帮助女性管理健康,也让我们意识到,现代生活悄悄重塑人类原本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理机制。
(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