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的脑部功能检查,通常需要在医院使用大型仪器长时间监测。但最近在荷兰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中,神经外科医师Soloukey博士的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穿戴式超声波头盔,能在自然场景中,即时记录受检者大脑的血流信号,彻底改写人们对大脑运行的理解,也为重症病患之诊疗带来突破。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刊登在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
人类的头骨是一道强韧的天然屏障,能保护精密但脆弱的大脑。然而,因其坚硬厚实的结构,许多非侵入式的大脑检测技术,如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及近红外线光谱仪(fNIRS)等,在分辨率、即时性或穿透深度方面大幅受限。更更谈不上要在行动中,即时观测大脑的变化。但近年来,“功能性超声波形象”(functional ultrasound imaging,简称fUSi)技术问世之后,这一限制正逐步被打破。
功能性超声波形象:扫描大脑的新利器fUSi通过“超高速超声波”(ultrafast ultrasound),每秒能捕捉高达10,000张形象。而传统超声波,每秒则只能捕捉几十到几百张形象。超高速超声波惊人的性能,使它能够准确分辨脑部微小血流与脑组织本身的移动信号,进而观察到神经活动引起的局部血流变化。
本次研究,荷兰科学家进一步将fUSi集成进以3D打印而成的专用头盔中,并在两位接受颅骨置换手术的病患进行测试。病患佩戴头盔后,即使在行走与多项活动的自然场景中,也能稳定、即时地记录大脑活动。虽然目前仍需连接电源与设备(使用了100米长的延长线),但这无疑已是重大突破。

(Source:Science Advances)
人造颅骨,降低对超声波的阻碍这次研究成功的关键在于,病患手术时使用了一种名为PEEK(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的医疗级塑胶材料。其材质不仅坚固耐用,也比天然骨骼更利于超声波穿透,有助于fUSi截取更清晰的脑部血流形象。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神经修复中心主任Charles Liu博士指出,这类病患(例如开过脑手术、颅骨重建者)本来就是科学家极需观察的对象,尤其是在接受重大脑外伤或肿瘤切除手术后。他的团队也曾利用fUSi观测患者在弹吉他与打电动游戏时的脑部活动,显示这项技术的可行性与应用潜力。
fUSi,脑部手术的GPS目前,神经外科手术主要依赖术前fMRI形象作为蓝图,或是在手术时直接对患者大脑皮质进行电刺激,观察患者反应以即时确认脑区功能,防止切除到重要功能区,但其缺点颇多。由于大脑组织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因肿瘤切除、脑压变化而移位,使得术前的评估不再可靠。如果能在术中即时监测脑部变化,将是医学的一大突破。不过,目前的数据处理速度仍嫌不足,使fUSi无法成为真正“即时”的工具。
尽管fUSi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它已展现出足以补足现有fMRI、EEG等技术不足的潜力。相较于大型固定的扫描仪器,fUSi的行动性与即时性是其最大优势。Soloukey博士兴奋地表示:“我们已证明功能性超声波成像不仅能清晰地观察大脑,还能让这些观察“动起来”。”随着技术持续进步,fUSi将有望让脑部扫描真正走出实验室,走进日常生活。
(首图来源:Erasmus 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