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呼吸”,直觉想到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但对某些细菌,呼吸定义可能大大不同,不靠氧气维生,甚至还靠“吐出电流”获取能量。近日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发现,某些细菌的特殊机制,能在缺氧环境“呼吸”并产生电流,不仅解答学界长久谜团,也为洁净能源之发展打开新大门。论文4月刊登于《细胞》(Cell)期刊。

细菌不靠氧气也能活

一般生物分解食物取得能量过程,最终需“电子接受者”才能完成整套代谢链。人类而言,电子接受者通常是氧气。但某些细菌历史远比氧气出现地球的时间还更早,地球还是缺氧环境时代就出现,并演化出不依赖氧气的生存机制,故它们即使现在极端缺氧环境如海底火山口、泥沼,甚至人类肠道,依然能繁衍生存。

这次研究主要针对能在人体肠道存活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团队发现这些细菌会运用天然化合物“萘醌类”(naphthoquinones),将菌体多余电子转到细胞外,称之为“胞外呼吸作用”(extracellular respiration)。

萘醌分子:细菌的电流快递

主要作者莱斯大学博士生比奇‧巴比‧昆杜(Biki Bapi Kundu)表示:“我们发现这种机制很简单却巧妙,萘醌分子就像微小快递员,能把电子从细菌内运至外部,帮助细菌持续代谢并产生能量。”莱斯大学团队成功揭开谜团,这种“吐电呼吸”可能十分普遍,不仅改写科学界对细菌呼吸方式的理解,也为微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提供新线索。

微小细菌发电机

莱斯团队还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合作,用计算机模拟细菌在完全缺氧但有导电表面的环境如何生长。结果显示,细菌确实能靠“吐电”生存。后续实验还证实,当细菌附着导电材料,即使没有氧气,也能持续增长并产生微弱电流。这些微小细菌如天然微型发电机,只要给予养分和导体就能发电。

发电细菌的可持续发展应用潜力

会发电的细菌可对环保、可持续发展能源等技术有深远影响。污水处理或生物制造等工作,若能有效管理微生物“电子平衡”问题,效率与稳定性可大幅提升。也能发展出细菌驱动系统,直接将二氧化碳转成有用有机物,就像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不同的是,这次驱动的力量不是阳光,而是“电”。

主要作者之一阿乔─法兰克林( Ajo-Franklin)教授表示:“我们研究将为人类勾勒出更智能且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能源。”原来微生物世界依旧充满许多惊喜,这次发现再次提醒人们:即使是科学家最熟悉的大肠杆菌,也有许多“密技”尚待发掘。

(首图为大肠杆菌,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