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YouTube原本在许多大型节目创作者衰推后,法国创作者“酷”与团队推出的《中文怪物》,第一集上线便以百名外国人同场竞技、冠军奖金30万元、制作费500万元的高规格,引爆台湾社交媒体讨论与媒体关注。节目于9月20日在频道“酷的梦Ku's dream”上架,上线隔日即超过百万播放、上线2天累积突破170万次观看,这种对台湾YouTube界来说的超大规模制作,加上以“外国人讲中文”为竞技形式,已成为台湾近来社交媒体爆发性的现象级视频。

本土化的“大规模节目”

在全球YouTube生态中,所谓“规模型内容”长期由美国创作者MrBeast代表,他把资本、视觉刺激、游戏机制相结合,打造出其他YouTuber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大规格制作节目,在他为了进军Bilibili时,曾经接受知名UP主“小Lin说”访问,表示每段视频平均成本花费为400万美元左右,但他是标准将所有赚到的钱投入内容制作,同时也开发出他自己的巧克力品牌Feastables,借由频道业配、巧克力品牌所获得的收入,喂养这个一年花费上亿美元拍片的需求。

即便是全球最受欢迎的MrBeast,也曾在不少访谈中承认高投入不等于高报酬,因此在这个时代,“把视频做大”在商业上并非是赚大钱的选项,以自媒体的魅力,借投资合理成本赚取高额报酬才是现代YouTuber的商业模式。

但《中文怪物》这节目则如同“酷的梦”频道名称一样,酷为了实现自己想拍的东西,经常投入相较于其他YouTuber来说的大成本,而《中文怪物》这种大型竞赛节目(以台湾YouTuber的环境来说算极大型)看起来也像是他的逐梦尝试。住在台湾的外国YouTuber经常会以语言能力作为拍片题材(包括酷自己),而将原本三四个人组合、利用简单场景、白板问答等简易节目设计,一口气转变为数十人的大型测验、且投入成本搭建舞台与屏幕,以自身之力打造出规格接近或超过电视制作的大型竞赛。

“REAL”是一种风格

酷的梦频道以往就以“真实REAL”闻名:假设都是拍摄食物题材,绝大部分的YouTuber都会选择“台北市鲁肉饭”、“嘉义鸡肉饭”等以地区为主,只需要在一个地区拍摄完毕的视频,或是在需要横跨县市拍摄同样题材时,他们会选择在不同日期按照行程拍摄不同的跨县市题材,最后再后期剪接在一起(蔡阿嘎经常选择这种做法)。

酷则是会选择将“全台湾卤肉贩”这种题材一口气拍完,于是你们会看到成员可能是开车、可能是坐高铁、甚至会坐飞机到外岛,一口气将全台湾包含离岛的题材拍完,这种“马拉松式”拍摄虽然可能匆忙,但更显得真实且充满一种趣味。这种“REAL”并非代表粗制滥造,而是制作方法刻意保留即时性与紧张感。

《中文怪物》把这种精神带来棚内大型竞赛:多机位捕捉参赛者反应,流程紧凑但保留临场失误与真实情绪,让观众感受到“此时此刻就发生在眼前”。与大部分YouTuber代表的“精致后期”、“拼图剪接”、“Vlog”路线相比,原本就以紧张感、真实感作为节目卖点的酷,在《中文怪物》更像是把“即时压力”升级为专业舞台的情况──远见杂志报道现场同时激活17台摄影机、超过30台监视器,原始素材达17TB。

《中文怪物》在画面密度与收音掌控上贴近专业实境综艺,却刻意保留临场不可控的“REAL”味道。连带地,许多分析把它拿去对照“为什么电视台做不到”的题目,从决策链长短、投放节奏、授权成本,到题材的实验空间,提出结构性差异。该比较无关乎对错,而是两者载体的情况不同:在YouTube,“一次性的爆点”与“系列的可追性”可以同时成立;在电视圈则受到档期、赞助、审查机制,往往使风险承担变得保守。

评论者普遍以“500万成本的6集制作”描述《中文怪物》,不难看出大家也理解这不只是一般视频,而是台湾Youtube的旗舰级企划──这系列视频的做法已接近可复制的“内容生产线”:例如可以把“季度赛事”发展成“年度企划”,再往下分拆出地域赛、主题赛、校园赛、教材化剪辑,《中文怪物》有机会具备成为平台级IP的重要条件。

(首图来源:酷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