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近期在一场访谈中表示,AI现在已经负责公司内部多达50%工作,涵盖工程、程序撰写和客服等关键职能;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透露,公司约20-30%程序代码现已由AI协助编写;Google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则表示,Google现在超过30%程序代码是由AI生成。
外媒Fortune指出,这正是最新一波首席执行官的“炫技风潮”:公开强调AI在公司内部已扮演关键角色,这类言论不仅展现公司在AI发展上的领先地位,也能成功吸引外界关注。
报道指出,对投资人来说,这意味企业有望节省成本,但潜台词也暗示未来可能进行裁员;对大客户来说,这番言论也意味现在该掏钱投入AI,否则将被市场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首席执行官们的“炫技”的内容有多具体、多可信,这些数据背后是如何估量,或者AI是完成哪类工作、具体内容是什么,仍是个问号。
人力资本顾问公司Atvis Group创办人Malvika Jethmalani认为,虽然到了AI时代,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共同框架来衡量“完成工作百分比”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任务量、节省的工时、还是实际影响的商业成果。
荷兰职业心理学家Marais Bester指出,这些数据非常模糊、抽象,“我们经常看到首席执行官用这种语言,暗示员工最好提高警觉、表现好一点,但从商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好的领导方式”。
Atvis Group创办人Jethmalani直言,这种“炫技”反而可能引发员工焦虑,暗示“我们正用AI把你取代掉”,这类消息会侵蚀员工的信任,也会在最需要员工积极投入、愿意尝试并与AI一起创新的关键时刻,破坏员工的参与意愿。
整体来说,这些首席执行官的言论虽然展示他们对AI的乐观态度,但与员工的实际感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能够创建“结构性同理心”的公司。
顾问公司Fractional Insights首席执行官、组织心理学家Shonna Waters表示,未来会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具备“结构性同理心”的公司,即创建制度去纳入第一线员工声音的组织,“最终你仍需要人类去采用AI,你必须与他们一同行动、携手前进,而不是让他们感觉这是一种强加的改变”。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