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主持《人生善败学》Podcast的访谈里,常听到来宾说:“我真的很努力,但怎么还是觉得自己走不出低谷?”这句话不仅是创业家的痛点,或许也是许多职场人的心声。
我们习惯把“卡关”归咎于自己不够强大、不够聪明、不够积极,但真相可能残酷又简单: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选错了职场。努力的价值,就像品牌一样,需要放在对的市场才能被看见。如果环境错配,再多加班、再多牺牲,也可能只是徒劳。以下,我将几个职场错配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组织文化错配:就像把精品放进夜市品牌要有对的渠道,人才也需要对的文化。一个注重创新的人,被放进只重视流程的官僚组织,就像LV摆进夜市摊位;再好的品质,也只会被怀疑真假。同样地,一个强调团队合作的人,如果进入习惯内斗的公司,他的努力会很快被磨成冷漠。如果强迫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模样,那最终也会失去真实的自己,变成四不像!
警讯是什么?当你渐渐麻木,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甚至周日晚上就失眠,那很可能不是“倦怠”,而是文化不合的征兆。
主管风格错配:就像品牌选错代言人主管是你职业生涯的“品牌大使”。对的人会帮你放大价值,错的人只会消耗你。想象一下,明明是一个需要授权空间的创意人才,却遇上凡事都要签核、事必躬亲的主管──每天的脑力不是用在产出,而是用来揣摩主管心意。多累啊!反过来说,如果你是需要清楚指令的执行型人才,却遇到甩手掌柜,你只会焦虑,只会虚耗,只会无所适从,所以如果配错了,就跟人资或是主管说明,不用争锋相对,也无需
警讯是什么? 当你发现自己做得再多,却总是“不对主管胃口”,这可能不是你不专业,而是代理错位。
产业特性错配:就像卖冰淇淋却选在冬天档期有些产业天生需要速度,有些则依赖耐心与稳定。科技创业公司讲求快速试错,适合能承受挫折、享受高压的人;金融、医疗产业则重视纪律与风险管控,更需要时时谨守规范。当一个需要自由挥洒的人硬闯严谨产业,他当然会觉得绑手绑脚;而耐心细致的人被丢进快速冲刺的赛道,则很快被消耗殆尽,觉得无所适从。这真的没有谁对谁错,因为产业跟公司现况也并非固定不变,譬如在医疗业内的创业公司,有可能就得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特质,才得以存活!
警讯是什么? 如果你总觉得“步调跟不上/总是被说想太多”,那可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产业节奏与你的人格特质不合拍。
重新定位,比更努力更重要品牌营销中最常见的错误是“想抓所有用户群体,结果谁都抓不住”。职业生涯也是如此。方向错了,再努力都只是更快远离梦想。与其责怪自己不够好,不如先停下来查看: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比“再多努力”来得重要。
转岗不是失败,而是一次品牌重塑品牌调整定位,不是因为过去不好,而是因为市场在变。职业生涯转换也一样,不是“逃避”,而是“校正”。就连全球知名的星巴克,最初也只是咖啡豆设备零售商,后来转型才成就了全球最大的连锁咖啡店。这不是失败,而是找到真正的舞台。同样地,很多职场人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才重新找回价值;有人放弃高薪,转向地方产业,却迎来人生第二春。
真正的危险不是转错,而是硬撑在错的地方,把热情慢慢磨掉。
如果找不到对的职场,就创造一个有时候,不是环境挑人,而是人创造环境。Netflix从租片公司转型流媒体平台,不只是找到市场,而是直接改写游戏规则。职场也一样。当你怎么调整都不契合时,另一条选项是:把别人的职场,变成你所创造的职场。这条路有可能是自由接案,也可能是创业,甚至是发展个人品牌。从此你不再只是“被舞台选择的人”,而是那个能“选择舞台,创造舞台”的人。
结语:努力值得被放在对的地方努力从来不会白费,但要让努力发挥效果,必须放在对的位置。当你觉得迷航,请记住:不是你不够好,有可能是舞台不对。不是你没有价值,而是观众错估了。如果舞台不够大,也可以自己搭一个。职业生涯的终点,未必只是找到一个好职场。它也可以是:打造一个舞台,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找到好职场。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