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团队首次通过实验证明逆流超流体(CSF)特性。研究人员表示,逆流超流体是研究、模拟超冷环境复杂量子系统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探索新的量子相、自旋相关现象。
逆流超流体(counterflow superfluidity,CSF)是一种反常量子相,其中两个成分(如不同类型的原子或自旋)以相反方向流动,且具有完美相关性。
科学家过去已知这种量子相存在,它实际上是波斯–赫巴德(Bose-Hubbard)模型研究结果的延伸,该模型于1963年提出,用于解释晶格系统中玻色子的行为;其他一些数学模型也曾对CSF进行理论化,但到目前为止,由于面临多种技术挑战,科学家无法在实验设备观察或识别该阶段出现。
为了实现CSF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研究团队使用具2种不同自旋态的超冷铷-87原子制备一种双组分系统,以激光将原子置于晶格位点,从而形成自旋莫特绝缘体,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材料,它理论上应该导电,实际上却不能,原因是粒子自旋之间强烈相互作用导致电子自由移动。
但在零下273.15℃ 温度调整该系统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后,研究人员成功将自旋莫特绝缘体从“冻结”状态转变为2种原子以相反方向流动的状态,同时保持完美平衡,展现出逆流超流性。
为了分析系统是否真正进入CSF阶段,研究团队使用量子气体显微镜观察晶格内单个原子,测量原子在不同位置(与自旋)的相关性,确认发现CSF标准特征“反配对相关性”,即原子处于相反状态的存在。
观察证实,当一个原子朝一个方向移动,另一个处于相反自旋状态的原子便会朝相反方向移动。此外,系统于整个晶格保持相干性,这是CSF相另一个有力指标。
1930年,超流体的发现促进许多令人兴奋的低温技术发展,如激光冷却,科学家现在期待逆流超流体也能为更多突破性的量子应用铺路。
新论文发表在《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期刊。
(首图仅为示意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