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浪潮席卷全球,数据中心运算需求以惊人速度增长,然传统输入/输出(I/O)逐渐成为性能提升的巨大瓶颈。半导体大厂博通(Broadcom)以突破性的“共同封装光学”(Co-Packaged Optics,CPO),引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

博通光学系统部门营销与运营副总裁Banish Mehta表示,AI应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与推理,对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传统上,数据中心依赖“可插拔光收发模块”(Pluggable Transceivers)进行光电信号转换与传输。然而,随着交换机带宽的大幅增长,可插拔模块的功耗、成本与体积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制约数据中心扩展(Scale-out)的瓶颈。

另一方面,AI运算的“纵向扩展”(Scale-up)需求,也就是将成千上万的GPU或XPU(专用处理器)高速互联,同样面临挑战。若仅依赖铜缆传输,其物理极限将互联范围限制在单一机柜内,无法满足未来AI集群动辄连接数百个端点的长距离、高带宽需求。光学互联成为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如何以更节能、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实现,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Manish Mehta指出,为此博通多年前便前瞻性地投入CPO技术的研发。CPO的核心理念是将光学引擎(Optical Engine)与交换机ASIC或处理器芯片集成在同一个基板或封装内,大幅缩短电气信号的传输路径。这种创新的架构带来了革命性的效益,相较于传统的可插拔模块,博通的CPO技术的优势包括极致能源效率、超高集成密度、以及显著成本降低等。

博通从2022年发布采用25.6T Tomahawk 4交换机芯片的TH4-Humboldt CPO平台,并成功与腾讯合作,在真实数据中心环境中获得验证之后,2023年再推出基于51.2T Tomahawk 5交换机芯片的TH5-Bailly CPO平台。如今,该产品已实现业界首次大规模量产与大量出货,为全球众多客户供货。2025年5月,博通宣布推出支持单信道200G传输速率的第三代CPO产品,持续巩固技术领先地位。同时,目标单信道400G的第四代产品也已在积极开发中。

Manish Mehta强调,博通在CPO领域的成功,创建在其深厚的半导体与光学技术集成能力之上。首先,在核心的调制器技术上,博通采用了成熟可靠的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相较于其他新兴技术,MZM在品质、可靠性与量产性上拥有数十年的验证基础,确保了客户在部署关键任务时的信心。

其次,博通通过先进的异质集成与3D堆栈技术,实现了业界密度最高的光学引擎。例如在TH5-Bailly平台中,已采用芯片堆栈(Chip-stack)方式,将不同制程节点的光子集成电路(PIC,65纳米)与电子集成电路(EIC,7纳米)垂直集成,这是实现超高密度与性能的关键。还有,在散热管理方面,博通创新的边缘耦合(Edge Coupling)设计架构,允许散热器或液冷模块直接接触光学引擎,无论采用传统气冷或高效液冷,都能实现优化的热传导效率,确保系统在高负载下稳定运行。

Manish Mehta进一步指出,CPO系统的成功部署,离不开一个成熟且紧密协作的生态系统。博通已与全球众多合作伙伴创建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涵盖了光纤电缆、光学连接器、远程激光光源模块、插槽与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而许多这些关键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都位于台湾。台湾在全球电子制造与半导体封测领域的领导地位,使其成为博通推动CPO技术普及化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加速了产品的开发与部署,也凸显了台湾在全球AI硬件基础设施中的战略重要性。

Manish Mehta还指出,从早期VCSEL、EML激光组件的市场领导者,到如今CPO技术的量产先锋,博通再次证明了其在光学互联领域的远见与强大执行力。面对AI数据中心对性能、功耗与成本的严苛要求,共同封装光学(CPO)已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正在发生的技术革命。

随着第二代51.2T CPO产品的成功大规模部署,以及第三代、第四代技术的稳步推进,博通正引领光学互联进入一个更高效、更密集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新时代。这些创新不仅将彻底解决AI运算中的I/O瓶颈,更为未来异质集成运算架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持续为全球AI基础设施的演进提供最强劲的动力。

(首图来源: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