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司法部近年对Google接连祭出两起反垄断诉讼,矛头分别指向搜索引擎与线上广告业务,且均在法院获得有利进展。首先,在搜索引擎案中,联邦法官Amit Mehta去年裁定Google利用其网络搜索业务维持非法垄断地位,违反美国反托拉斯法。该案近日进入补救措施讨论阶段,司法部提出多项可能的处置方案,包括迫使Google出售Chrome浏览器、终止与Apple独家设置默认搜索引擎的合约,以及剥离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等。

另一宗线上广告相关案件中,维吉尼亚州联邦法官Leonie Brinkema 4月裁定,Google蓄意取得并维持了线上广告市场的垄断能力,包括网站客户使用的广告服务器(Public Ad Server)、以及连接广告买卖双方的广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判决形容Google同时拥有广告交易市场的“买方、卖方和交易所”,就像“高盛或花旗银行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该法官将另行安排听证,以决定是否要求Google出售其出版商端广告业务等补救措施。尽管Google表示将对两案判决提出上诉,恐令任何处置措施的实施延误数年,然而法院接连认定其垄断事实,已为拆解这家科技巨头埋下伏笔。

广告业界反应两极:惩戒呼声与持观望态度并存

面对Google可能被强制分拆,数字广告与营销圈内部出现两极化反应。一方面,不少行业人士对于Google在两起反垄断官司中接连败北感到大快人心,认为终于见到垄断者受惩是件振奋事──广告科技公司TripleLift首席执行官Dave Helmreich就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访问时指出,广告代理商与广告主其实早知自身“一直在为缺乏竞争所付出的溢价买单”,因此很多人私下直言“希望Google总算为某些事付出代价”。这代表业界对长期受制于单一巨头的不满,期盼借由法律手段校正市场失衡。

在广告技术领域耕耘多年的非营利监督机构Check My Ads首席运营官Arielle Garcia也表示,Google长期的主导地位让它得以制定业界“游戏规则”与容忍度,例如对旗下广告网络上刊登广告的网站,并未强制执行严格的“了解你的客户”(KYC)审查标准。她质疑:“当龙头都没做到的品质管控,小型竞争者又何必投入资源去超前?”Garcia认为反垄断施压将促使Google开放其封闭生态,广告客户期待更跨平台互通、更多样独立的广告技术选择,以提升透明度与问责性。宝洁全球媒体前副总裁、现为顾问的Gerry D'Angelo也强调:“广告主希望的是能有互通性,以促进竞争,并保有独立性以确保问责。”

然而,另一方面,许多营销主管对巨头拆分仍保持观望、甚至对现状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与保留。一位曾任Sony、Expedia等品牌首席营销官的顾问Andrew Warner指出,即便没有外力介入,数字市场本就在演进,竞争环境迫使Google不得不加速转型以迎战挑战者,这对广告主和消费者而言未尝不是好事。但Forrester资深分析师赖尼奇(Nikhil Lai)观察到,多数广告主目前对Google的“全能”地位仍习以为常──通过依赖Google庞大的数据生态,他们能以无可匹敌的精准度做营销投放与成效优化。

在这种交换利益下,广告企业未必真心希望Google变得没那么强大,因为眼下的集成式服务对他们而言相对有效率。正因如此,不少大型广告主与代理商对拆分前景抱持保留,担心剧烈变动反而带来市场不确定性,短期内他们倾向静观其变,把相关议题留给法务或政策部门处理。总的来说,Google的分拆事件业界并非一片叫好:有企业要求矫正市场故障、增加透明度的呼声,也有维持现况以确保营销效率的现实考量。

Google搜索的收益占比仍然极高,Chrome对此的贡献极大。(Source:coolest gadgets)

Google摇钱树与投资信心受创

在司法部提议的补救方案中,要求Google出售其王牌产品Chrome浏览器无疑是一记重击:Chrome自2008年问世以来,以其60%以上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网络用户首选浏览器,它不仅是用户通往网络的门户,也是Google构建其搜索和广告帝国的关键支柱。若被迫将Chrome割让他人,对Google在未来的财务与业界定位势必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Chrome每年为Google带来可观的默认搜索分润收入──Google通过Chrome和其他渠道,与设备商签订默认搜索协议以优先导流至自家搜索引擎,这种垄断式布局正是其主要利润引擎来源之一。迫使Google剥离Chrome,等同于断掉一条重要的流量与数据源,无异削弱了其广告利润核心。司法部也考虑同步禁止Google搜集过度的用户数据、要求对手能取得其搜索索引,甚至让网站选择不让内容被用于AI训练。这些措施直击Google营收命脉,给了竞争者发展空间,难怪分析师形容:“司法部等于是逆向工程拆解Google的成功公式,执意将之瓦解。”

此类激进方案立即引发投资人忧虑。消息曝光当天,Alphabet股价下跌约1.5%,反映市场对于Google未来盈利模式的不安。但即便Google没有拆分,在搜索广告市场的占比也可能逐渐下滑──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预测,即使在未拆分场景下,Google在美国搜索广告收入的占比也将于2025年跌破50%,为2008年有记录以来首见。这部分归因于亚马逊、Facebook等零售媒体与社交媒体平台攫取了更多广告预算,以及年轻群体改用TikTok、Instagram等新兴渠道搜索资讯。

若再考虑Chrome出售导致的默认搜索流量流失,Google在搜索广告市场的领先优势恐进一步被蚕食殆尽。除营收衰减外,Chrome长期以来为Google提供了大量用户行为数据,支持定位广告投放和AI研发。失去这座数据金矿,Google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也可能被削弱。整体而言,一旦这项分拆成真,Google将不再拥有“浏览器,搜索,广告”的闭环生态,其商业版图优势将会全面改写,正因如此,外界普遍预期Google必将全力上诉拖延,而任何实质拆分措施尚需数年之久。

但讽刺的是,在AI服务的进驻下,其实搜索引擎的影响力也将不如以往,数年后的法官可能会判Google不需拆分,因为到时候Google搜索业务的影响力可能不如以往了。

Chrome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惊人。(Source:Statista)

OpenAI涉足浏览器:有意收购Chrome的AI愿景

在外界揣测谁最有可能接手Chrome之际,一个出人意料的名字浮现:OpenAI。这家以ChatGPT闻名的人工智能新贵,近来公开表态有兴趣收购Chrome。根据彭博报道,OpenAI ChatGPT部门负责人Nick Turley于本周的Google反垄断案补救听证会上被问及此事时,明确表示:“是的,我们会有兴趣,其他企业也会。”Turley解释,ChatGPT目前虽已通过浏览器插件初步融入Chrome,但若能直接拥有这款浏览器,将可实现更深层的集成,为用户带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全新体验”。

据称OpenAI早有打造自家浏览器的念头,不仅网罗了Chrome前元老级工程师Ben Goodger和Darin Fisher等人才,还评估基于开源Chromium架构开发AI浏览器的可行性。与其从零开始,收购现成的Chrome无疑能让OpenAI瞬间取得亿万用户基础,大幅超车其在浏览器市场的研发进程。Turley提到,若拿下Chrome,将把ChatGPT深度嵌入浏览器功能之中,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浏览器。未来,用户在Chrome上或许不再只是被动点击连接,而是可以由内置的AI助理直接获得答案、总结网页内容,甚至自动执行网络查询等任务。

OpenAI背后虽有金主加持,但终究不像Google那样具备经营浏览器生态的经验。一旦Chrome脱离Google怀抱,新东家的技术能力和经营手腕、是否足以维系这每天服务数亿人的产品?OpenAI强调自己与AI结合浏览器的远景,引发不少想象空间,同时也让人担忧此举可能带来市场新变量──让一家AI公司掌控主流浏览器,会否让其在AI应用领域形成新的优势地位,甚至重蹈垄断覆辙?

换言之,浏览器将从“提供资讯的工具”蜕变为“主动服务用户的助手”──这也可能将改变人们未来使用网络的方式,但也代表传统的网站将因此式微──AI浏览器不提供流量、也不卖广告给网站,网站只单纯被AI吸收资讯直接转给用户、但网站本身却得不到任何好处。讲白点,Chrome从Alphabet手中转到OpenAI手上,就像是把整个网络从垄断的价格制定者手上给了一个强盗,解决了一个垄断问题却产生了另一个更垄断的问题。

AI浏览器时代来临?

不管Chrome最终是否转手,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改变浏览器产业的趋势已经启动──近年来各大浏览器竞相导入AI元素:微软在其Edge浏览器中集成了Bing;Opera也内置了生成式AI摘要功能;OpenAI若将ChatGPT全面融入Chrome,势必将这股AI浏览器风潮推向高潮。AI加持可大幅提升浏览效率与体验:用户能直接让浏览器总结冗长文章、翻译外语内容,甚至根据口语提问取得精准答案,而非传统地逐页搜索。浏览器不再只是被动的“资讯门户”,而成为随时互动的“智能伙伴”。这种想象正呼应科技产业更宏观的走向──AI正日益深入日常产品中,从搜索、办公到现在的浏览器,无处不在。

Chrome目前拥有全球约64%的市场占有率,Safari约21%,其他浏览器瓜分剩余市场。一旦Chrome改头换面为“AI优先”,其他浏览器势将跟进升级,以免自己遭到淘汰──值得注意的是,这股AI热潮背后隐藏着对传统搜索与广告模式的颠覆。当用户习惯直接向浏览器的AI提问,一部分搜索流量将从Google等搜索引擎分流出去,由AI来直接提供答案。这对Google等搜索广告巨头是长期风险,但这样的市场竞争却迫使Google必须加速创新以留住用户。

无论司法结果如何,AI技术早已动摇了Google在搜索领域的统治力,这对营销从业人员与消费者而言未必是坏事。当然,新趋势也带来潜在隐忧──首先是技术的不成熟风险:生成式AI可能出现错误资讯或“幻觉”(hallucination),若浏览器过度依赖AI输出,用户可能被误导;其次是市场结构的未知变量:Chrome不管是自身的AI化、或是被从Google中分拆,都可能导致广告投放的现有规则被打乱,短期内的网络产业需要时间适应重整。

科技巨头垄断了数字广告行业。(Source:econeye)

科技巨头面临监管挑战

Google的反垄断困境并非无前例可循──继40年前强拆电信巨头AT&T之后,美国政府终于再次对硅谷龙头祭出“分拆”的矫正手段,这可能是继近30年前微软分拆案(后来失败)后,最令人瞩目的科技公司垄断案。

另一方面,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已陆续将目光投向其他大型科技企业:Apple就在2024年初遭美国司法部起诉,指控其利用iOS生态垄断智能手机市场并借此压制竞争、抬高价格。司法部也说:他们不排除对市值超过2.7兆美元的Apple祭出拆分令作为补救──虽然案件可能需数年缠讼,Apple表示将“针锋相对”抗辩,但风暴已然酝酿。

同样地,Meta近年也频遭抨击其数字广告与社交媒体版图过于集中,欧盟更以“数字市场法”等新法规对包括Google、Apple、Meta在内的科技巨头展开调查。欧盟监管者已对Apple和Meta处以数亿欧元罚款──有分析认为,若美国成功迫使Google让出部分市场控制力,将鼓舞全球监管机构对其他科技巨头采取更强硬行动。可以预见,打击垄断将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科技圈的新现实题目──Google今日面临的局面,很可能就是Apple、Meta、甚至亚马逊明日的写照。

(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