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治疗“主动脉瓣狭窄”需做传统开胸手术,风险高、恢复期长。医疗技术进步后,这类手术也迈入“微创”时代,医师用导管经血管就能将人工瓣膜送入心脏更换,大幅降低手术风险。
然微创手术还是可能有并发症,如心律不齐,中风风险增高。此外,部分病患手术后瓣膜会悄悄形成血栓,即所谓“亚临床叶瓣血栓”(Subclinical Leaflet Thrombosis),影响瓣膜功能与大脑健康。医界开始思考是否有方法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转而关注历史悠久的老药:秋水仙碱(Colchicine)。
临床实验设计发炎反应可能是上述并发症的关键元凶。如果能控制发炎,就有机会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这想法让原本治疗痛风的“抗发炎”老药秋水仙碱成为研究焦点。
为了评估秋水仙碱能否降低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的并发症风险,瑞士伯恩大学(University of Bern)团队招募120位年满65岁、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并排除已有心房颤动或已植入心率调节器者。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受试者在微创手术前一天与当天各服用1毫克秋水仙碱,术后连续12天每日服用0.5毫克;安慰剂组则服用外观相同的安慰剂。并观察术后30天内是否发生心律不齐,以及30天后瓣膜功能是否正常?
秋水仙碱的初步成效结果显示,秋水仙碱能使并发症减少过半,发生率仅10%,显著低于安慰剂组25%。故秋水仙碱组只有27%出现亚临床瓣膜血栓,安慰剂组则高达54%。结果显示,秋水仙碱对降低术后心率异常与瓣膜血栓皆有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秋水仙碱组发生五例中风(约占8.3%),安慰剂组完全没有。虽然两例中风发生于连续12天用药期后,且治疗组有较多受试者有中风病史,但团队仍决定提前终止试验,停止招募更多受试者。
发炎与心率异常研究指出,瓣膜置换后,局部组织因机械性损伤会出现发炎反应,改变心房细胞的电生理性质,导致心律不齐。此外,微创手术虽能降低创伤程度,但瓣膜植入后仍可能产生血流异常并损伤心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小板聚集与微小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瓣膜增厚与活动受限。
秋水仙碱则可抑制发炎信号(如IL-1β)与免疫细胞活化,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这些作用能同时降低心率异常与瓣膜血栓的风险。但此次研究却出现潜在中风风险,显见单纯抑制发炎未必能安全预防血栓,也突显目前学界对免疫与血栓间精细调控的理解仍不完全。
临床应用仍需审慎评估尽管研究取得不少正面数据,但也留下未解之谜:中风增加,令人质疑秋水仙碱对高龄心脏病患者的安全性;其次,样本数仅120人(原规划200人),说服力有限。此外,研究仅关注至术后30天,无法得知秋水仙碱保护效果多长,或许只是延后并发症发生。团队建议:将来应进行更大规模、多中心、长期关注的临床实验,才能真正验证秋水仙碱疗效与安全性。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