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国研究指出,微塑胶不仅漂浮在海面,而是广泛存在于海表及深海中,专家指出,台湾应创建全面、多样数据长期且持续的监测微塑胶,以研拟对于海洋环境与生物有效策略。

4月30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研究,日本、新西兰、中国与美国跨国团队分析2014年至2024年间、从1885个全球海洋微塑胶观测站点收集数据,发现全球海洋水体中几乎都有微塑胶观测数据,从近岸到外海以及从海洋表层到较深的深度,显示出海洋是一个重要但还未完全了解的微塑胶存储库。

研究也显示,1至100微米的小型微塑胶在海洋水体中分布较均匀,而100至5000微米的较大型微塑胶则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100米,密度较大的微塑胶在离岸外海水域比近岸水域多;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观察海洋表面上的微塑胶,这篇研究结果显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海洋深处的微塑胶分布,这对制定减少塑胶对环境影响的策略非常关键。

对于此篇研究,台湾科技媒体中心邀请分析海洋中塑胶微粒的专家解析。

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教授柯佳吟指出,有别于以往研究多收集海洋表层的微塑胶,这篇研究以微塑胶在海洋垂直水层的深度剖面数据,证实整个海洋水柱中确实都存在微塑胶,也发现较大的微塑胶(100至5000微米)集中在海水因温度不同而分层的交界处,小型微塑胶(1至100微米)在海洋中可能分布更为均匀并能更长时间持续在海水中漂流,微塑胶的3D旅行可能比想象的更加快速扩展中。

柯佳吟表示,迄今不论是微塑胶采样或测量方式皆未能标准化,也难以标准化,是研究微塑胶时会面临的挑战,加上实验步骤耗时与样本颗粒保存或污染的疑虑都会影响研究即时微塑胶分布与数量的结果,因此仍须审慎评估这篇研究结果。

柯佳吟说,这篇研究分析也凸显,除了以往大家熟知的传统塑胶污染,如塑胶袋、塑胶瓶等,人造纤维也是不可忽视的微塑胶污染,值得思考未来在减塑用品的过程中,是否应进一步管理衣物、提袋等制品的使用。

柯佳吟指出,微塑胶长期存在和累积所带来风险,不仅在海洋生物群落方面仍存在巨大的知识空白,微塑胶对地球上的生物、化学、水、大气等循环过程中的影响也尚未被充分了解,若要进一步推敲微塑胶对于人类的影响还需要多方面的突破与科学实验佐证。

柯佳吟说,台湾需要开始创建全水深、全局部、多样数据的调查,并能够与邻近国家创建一致性或标准化的方法,长期且持续的监测微塑胶,以帮助制定与研拟对于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有效的政策和管理策略。

(首图来源:I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