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场内,历史性的一幕引发全球关注。《纽约时报》形容,股东大会现场犹如“资本家的伍德斯托克”,当时没有人预料到将迎来重大转折。随着大会进入尾声,94岁的伯克夏·哈撒韦董事长巴菲特突然宣布,他“计划在今年年底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这项惊人声明震撼全场,许多听众热泪盈眶并起立鼓掌,堪称投资界的“史诗级”瞬间。当记者问及为何此时宣布退休,巴菲特笑着说:“I want to spring that on the directors”,显示他独特的幽默与从容态度。

他也经常被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在体制问题上“勇于说出令人不舒服的真相”--尽管伯克希尔2024年净利高达890亿美元,巴菲特依然住在奥马哈一栋简朴住宅里,并多年来自己开车上下班,他的低调生活和诚实个性为他赢得了市场的高度信赖。这些特质也使投资者对他的意见备受重视。

格雷格·阿贝尔的挑战

格雷格·阿贝尔被巴菲特指定为接班人,这位自2000年起就在伯克希尔任职的高管,近年来负责管理公司的非保险业务,包括能源、铁路与零售等领域。巴菲特多次公开赞扬阿贝尔的商业头脑与领导能力,例如他在2024年的股东信中写道:“格雷格具备我所看重的所有特质。”然而,市场对阿贝尔能否接棒巴菲特的辉煌仍持谨慎态度。《经济学人》以“3480亿美元的问题”形容巴菲特交棒后的挑战,并指出伯克希尔未来的新任CEO“要接下巨大的重担,并管理一座现金山”,继任者必须在延续巴菲特价值投资策略的同时,巧妙运用庞大现金。投资界普遍关注,面对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市场估值,新任首席执行官能否找到符合投资原则的机会,以及如何平衡现金与股票的配置。

阿贝尔面临的挑战相当艰巨。首先,他必须维持伯克希尔独特的投资文化与价值投资策略,这是巴菲特数十年来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强调寻找低估值的优质企业,但如今美国股市的估值普遍偏高,根据Investopedia的数据,2025年3月期间,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已达25倍,远高于历史平均值的16倍,这将大幅压缩价值投资的空间。

其次,阿贝尔需要妥善运用伯克希尔庞大的现金储备。3,480亿美元的现金与短期美国政府债券,超过其持有的股票总值。这一数字让伯克希尔成为全球现金储备最多的企业之一,甚至超过台湾、瑞士、印度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约占市场流通量的5%)。巴菲特近年来积极卖股,例如大幅减持苹果公司股票,让现金规模翻倍增长,但这也意味着阿贝尔必须找到新的投资机会,普遍分析认为,阿贝尔可能延续巴菲特的海外投资策略,例如近年在日本三菱与住友等企业的成功投资,但海外市场的政治与经济风险同样不容小觑。

市场对阿贝尔的信心尚未完全创建。密西根商学院的教授Erik Gordon表示:“接替巴菲特就像接替超人一样困难。”阿贝尔虽然在内部享有盛誉,但外界担心他缺乏巴菲特那种独特的市场洞察力与决策魄力。伯克希尔的董事会过去给予巴菲特极大的自主权,甚至在重大交易后才得知细节,而阿贝尔可能需要面对更多监督与制衡,这或许会限制他的发挥空间。投资分析师普遍认为,秩序化的传承将稳定伯克希尔前景,接班团队预计继承既有策略和文化。不过,也有人担忧失去这位“资本主义良知”的声音,可能使部分投资者心理上更加谨慎。综合各方观点,未来伯克希尔如何运用手中巨额现金储备,以及美国财政和经济政策的走向,将是影响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变量。

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就如同美国的经济般长期看好,也如同巴菲特本身一直以来对美国的信心。

市场技术面与长期投资策略

巴菲特从1965年开始掌控伯克希尔公司、已执掌伯克希尔超过半世纪。他将原本的纺织公司逐步发展为多样化投资控股集团。且以严格的价值投资标准选择股票而闻名,伯克希尔的投资策略也包含维持高额的现金储备、以备不时之需。这种策略令伯克希尔无论股市高点还是危机时刻、公司都能保有充裕资金投资。长期而言,伯克希尔的累积回报率大幅超越大盘,因此每次该公司开股东会的时候,巴菲特的说明通常都被视为经济风向标,也造就了巴菲特“奥马哈神谕”(伯克希尔的地点就在奥马哈)的名号。

在公告发布后,伯克希尔股价虽有波动有限,显示投资者认为接班计划具可预见性。长线角度来看,只要继承团队继续执行巴菲特一贯的价值投资方法,也就是关注公司的护城河和财务健全度,同时如过去般在波动时期积极部署资金,伯克希尔与美股整体的长期走势可能不会出现根本改变。一些投资人认为,公司已经历多轮经济循环并创建了风险管理框架,这些因素有助于在巴菲特退场后维持稳定。

综合媒体和分析师意见,市场对巴菲特退休的看法存在分歧。一方面,他创建的信誉和影响力已成为投资圈的重要指标,市场对接下来领导层变动感到不安。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等媒体反复强调他的“象征意义”,并对继任者面临的现金部署挑战表示关注。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伯克希尔已酝酿多时的接班计划与财务弹性可平缓过渡,只要新团队延续价值投资传统,市场未来仍具增长潜力。总体来看,短线市场难免出现波动,但长期而言,只要经济基本面和政策环境稳健,美国资本市场仍将继续增长。

国内市场与经济回应

巴菲特也利用股东大会提醒大家美国财政的结构性隐忧。他直言,美国目前的财政赤字“无法长期持续”,并指出约7%的预算缺口远高于他认为的3%可持续水平。这意味着政府债务与支出的组合正在逼近危险边缘。巴菲特公开警告,美国财政赤字“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并赞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应对措施。同时,他提醒市场,鲍威尔虽然非常聪明、却不掌握财政政策,强调真正的挑战来自财政部门、对于白宫债务监督办公室(DOGE)正努力削减赤字的举措,他笑称自己不想扛下解决赤字的工作,虽然“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巴菲特的警告凸显了美国财政的实际问题:如果赤字持续攀升,未来可能推高利率、抑制经济增长,这是投资者不能忽视的风险。

他在股东大会上说:“贸易不应成为武器。”这句话出自他对川普政府关税政策的评论,他认为这些政策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冲击。伯克希尔在2025年第一季的财报中也提到,关税的影响难以预测,但很可能会带来不利后果。根据德勤的研究指出,2026年的消费者支出增长为1.4%,比起2025年的2.9%还低。其次,贸易战可能打乱美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增加生产成本并削弱竞争力--巴菲特也坦言:“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关税对业务的具体影响,但不利后果是合理的预期。”

在美国国内,巴菲特退休也引发了对经济政策的讨论。国会和白宫的财政规划成为关注焦点--如果税收与支出政策无法协调,未来政府的融资成本可能持续上升、进而改变投资环境。巴菲特自己曾多次提及企业税率、政府支出、社会保障等宏观议题,退休后他的立场不再具备行动力,但市场依旧会留意其观点对公共政策的潜在影响。此外,美国股市投资者也关注巴菲特退休对市场信心的潜在影响。在经济数据良好、市场估值高企时,长期投资者或许更关注企业基本面而非名人效应。

归结与前景预期

华伦·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他自幼展现对数字的天赋,11岁便买入人生第一支股票;1950年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价值投资大师班杰明·葛拉汉,奠定投资哲学基础;1965年,巴菲特接管濒临破产的纺织公司伯克希尔·海瑟威,凭借精准的价值投资策略,将其转型为涵盖保险、铁路、能源等多领域的商业帝国,2025年市值达1.16兆美元。

巴菲特以长期持有优质企业闻名,投资如可口可乐、美国运通、苹果等公司创造惊人回应,1965至2024年间,伯克希尔年化回报率近20%、远超过标普500。他生活简朴,数十年居住在奥马哈的普通住宅,热爱樱桃可乐与麦当劳早餐(据说还有超咸的重口味饮食),与财富无关的低调作风赢得广泛敬重。他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良心”,常公开批评经济弊端、倡导公平税制,并承诺捐出99%财富给慈善业务。

我们习惯用数字衡量他的成就:包括年报、报酬率、资产总值,但最难以量化的,是他为市场带来的那种“安心感”。及便是要退休了,巴菲特仍提醒投资者关注宏观风险,例如财政赤字和利率走势;退休后,这些议题仍将持续受到关注。投资者需通过学习这位传奇人物的言行与业绩,调整策略、审慎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可以预见,即使巴菲特隐退,其提倡的价值投资理念、对经济的洞见,仍将长期影响多代人的投资策略。

(首图来源:Mark Hirschey,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