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薪家庭三餐要求快速便利,外食比例增加,摄取超加工食品的机会也更多。现在超加工食品占一个人能量摄取的一半以上,这些食品中的微塑胶浓度明显高于全食品。科学家发现,微塑胶可以绕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可能就是导致大脑病变的原因,人们摄取愈多垃圾食物,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多项研究已发现,垃圾食物通常指的是超加工食品,食品加工程度越高,含有的塑胶颗粒就越多。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鸡块每克所含的微塑胶比鸡胸肉多30倍。据食品加工论坛称,可能是由于超加工食品在加工和包装过程中接触的塑胶数量更多。

微塑胶绕过血脑屏障

科学家已经找到微塑胶绕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途径。血脑屏障是大脑周围的一层保护性细胞,可以阻挡有害物质进入大脑,同时锁住有益化学物质。最近刊登在《脑医学》(Brain Medicine) 的研究发现,微塑胶会搭乘脂肪分子,渗透到血脑屏障。

一旦这些颗粒进入大脑,就会引发氧化压力,损害细胞,并增加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研究人员表示,微塑胶对引发抑郁症和痴呆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传导物质有特殊影响。

先前的研究发现,食用超加工食物的人患抑郁、焦虑和睡眠不佳的风险明显更高,这种饮食方式也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因此,作者认为,微塑胶可能是与食用超加工食品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隐藏驱动因素。

血液分离技术清除微塑胶

人们的身体似乎可以清除一些微塑胶,主要是较大的颗粒,过去研究发现,在人类粪便和尿液中有微塑胶,而一项以微塑胶为食的蝌蚪研究发现,大约60%到70%的塑胶被排泄出来。未随废物排出的塑胶似乎会从肠道进入血液,迁移到肝脏和大脑等其他器官。

而《脑医学》刊登的另一项研究则发现体外血液分离术,可以去除微塑胶,过程包括抽取患者的血液,然后通过机器将血液分离成血浆和血细胞等部分。然后,过滤血浆去除任何不需要的物质,如微塑胶,并将干净的血浆和血球输回患者体内,在对21名患者进行的测试中,至少两轮过滤的体外血液分离术成功去除血液中的微塑胶。

伦敦国王学院心血管和代谢医学教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表示,“虽然我们需要选择更好的食物和包装替代品,来减少接触微塑胶,但我们也需要研究如何从人体中去除这些颗粒。”随着全球塑胶危机日益严重,探索保护身体免受微塑胶侵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