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抢饭碗”成为热议话题,不少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尤其是那些重复性高或技能门槛低的岗位。有人认为:“AI抢饭碗只对了一半,因为只会淘汰不去学懂使用AI的人。”这句话短期内看似有理,但从长远来看未必准确。任何缺乏时间框架的论述都可能产生误会,就像财经评论员预测股市涨跌却不给出具体时间,听众若盲目跟随,可能损失惨重。同理AI对工作的影响需要结合具体的时间背景来评估。
目前掌握AI被视为职场竞争的关键,但这可能只是短期现象。随着AI技术进步,其使用门槛正迅速降低。例如ChatGPT的开发者提到,未来版本将让用户无需面对复杂的模型选择,AI会自动分析并选用最适合的工具。Google CEO Sundar Pichai曾表示:“AI将使技术更容易被使用,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显示AI正朝普及化方向发展。
AI之父Geoffrey Hinton预言:“未来不需要专家,每个人的AI知识运用量将是2025年人类总和。”换言之AI将从技术精英的专属工具,变成全民可用的技术。当使用AI像用手机一样简单时,“不去学AI的人才会被淘汰”的说法可能不再成立,因为几乎人人都能轻松上手。职场竞争的焦点将从“技术能力”转向“如何与AI协作”。
AI的进步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未来学家Ray Kurzweil预测:“AI的进化速度将超过人类预期,很快达到超人类水平。”在编程领域已有迹象。目前AI主要作为辅助工具,提升开发者的效率。但未来,应用程序(App)或软件(Programme)可能以AI为核心,无需传统编程。
试想一下,用户只需说:“我要一个管理日程的应用”,AI就能自动生成用户界面(UI)以及写好了程序代码。DeepMind创办人Demis Hassabis表示:“AI的发展将在未来几年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届时应用程序可能简化为“AI生成的UI空壳”,用户通过UI空壳经API发送到数据到云计算AI执行,中间logic运算不再需任何编码。这改变技术开发模式,虽然未必能取代有offline及极高即时回应的app ,但绝大部分生活app可以,这也意味着传统程序设计师的角色可需求会大大减少。
AI降低专业门槛并非新鲜事。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在推动专业技能普及化。例如过去视频编辑和Photoshop需要专业培训,但如今即使没有AI,许多人也能用手机完成媲美专业的作品。网络科技作家Clay Shirky曾说:“科技的进步使得专业知识的门槛降低,让更多人能参与创意和生产。”
AI对专业人士的市场价值构成挑战。当更多人借助科技掌握技能,新手以低成本进入市场,传统专家只能转向高端客户以维持竞争力。例如高薪剪辑师如今面临手机应用用户的竞争,服务价格被迫下降。在AI时代,这个趋势将更明显,因为AI将进一步压缩学习技术的时间和成本。
短期内,懂得使用AI的人或许有优势,但长期来看,随着AI普及和智能化,“使用AI”将变得极其简单,甚至无需专业知识。Elon Musk警告:“AI将是人类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大威胁。”虽然有些夸张,但点出了AI对工作的潜在冲击。当AI能自主完成大多数任务时,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甚至创意产业,都可能面临岗位缩减。
然而AI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终结。当AI承担越来越多的技术性任务时,人类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执行,而是转向创造信任与情感联系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品牌和个人影响力的核心,也是AI难以复制的优势。未来人类的竞争力将更多来自于如何与他人创建有温度的关系,而非单纯的技术操作。
随着AI发展,许多工作确实有被取代的风险,甚至“懂得使用AI”也可能不再是优势。然而,人类的价值不会因此消失,未来将取决于“叫座力”——一种基于品牌效应、个人影响力和情感联系的能力。品牌是一种视觉标志,更是创建信任和情感纽带的载体。品牌专家Alina Wheeler曾说:
“品牌是信任的信使。顾客会被那些熟悉且可信赖的品牌所吸引。”
这句话点出了品牌的本质——信任是核心,而这种信任正是人类在AI时代的独特优势。
“叫座力”指的是吸引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例如:
媒体品牌:如《纽约时报》或《BBC》,凭借长期累积的公信力,让人信任其报道。
商业品牌:如Nike,卖的不只是运动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自我认同。
个人影响者:KOL或YouTuber通过个性与故事,创建粉丝的信任。
试想,一件产品若由《纽约时报》科技版推荐,您会更愿意相信;若来自陌生来源,您可能怀疑其动机。这显示信任源于情感与熟悉感,而非单纯数据。正如品牌大师Scott Bedbury所言:
“品牌是一个不断延续的故事,与人们的情感深处相连,创造出让人能找到归属感的体验。”
传统科技网站与YouTuber的差异也说明这一点:前者提供深度和可靠性,后者强调即时性和娱乐性。读者在寻求专业见解时,更倾向选择经过时间考验的品牌,因为它们带来安心感。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的研究显示,人类在决策时更依赖情感和信任,而非纯粹理性分析。
AI或许能生成内容、分析趋势,但缺乏真实的情感连接。人类更倾向听取有温度的意见,而非AI的机械建议。因此未来的努力方向是:
建造品牌:通过持续输出价值和创建关系,增强影响力。Amazon创办人Jeff Bezos曾说:“品牌是人们在你不在场时对你的评价。”经营多年的科技网站凭借累积的声誉,赢得读者长期信任。
演绎资讯:用情感和故事打动人,而非仅罗列数据。品牌专家Marty Neumeier提到:“品牌是人们对组织的整体感知,而品牌塑造就是塑造这种感知。”传统科技网站擅长以深度和专业塑造这种感知,与YouTuber的风格形成对比。
除了品牌和情感联系,人类在创造力方面的优势也是AI难以企及的。人类的创造力体现在技术创新,更在于将个人经历、情感和跨领域思维融入创作。例如,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深层情感共鸣,科学家将不同领域知识融合,创造全新理念。这些能力源于人类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深度,是AI难以复制的。例如,毕加索的画作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源于人类对世界的主观洞察,而非纯粹的数据计算。
“AI抢饭碗不会成真,但会淘汰不懂使用AI的人”在短期内有道理,但随着AI使用门槛降低和技术进化,这一观点将被颠覆。AI是一个工具,更将成为各行业核心,改变工作与技术的关系。历史证明,科技总让专业技能普及化,而AI将把这一趋势推向极致。我们无法阻止AI前进,但可以适应,找到人类的独特价值——品牌、信任、情感联系以及创造力。只要发挥这些优势,我们就能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