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60年代第一位人类进入太空以来,一项关键技术问题始终难以突破:如何在太空中高效率且稳当地制造氧气?

目前,国际空间站(ISS)依赖沉重且耗费庞大能量的系统(OGS),但这些巨大的设备并不适合长时间以及距离更遥远的太空任务。现在,一组来自英国华威大学、德国不来梅大学应用太空技术与微重力研究中心(ZARM)以及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相当简单且优雅的解决方案,让未来的氧气制造更轻便、更简单、更可持续发展:利用磁力。

 实验显示磁力将气泡拉向两侧,提高电化学的效率。(Source:Ö. Akay et al. Nature Chemistry 2025/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传统做法的限制

在太空中生产氧气的常见做法是电解水,利用浸泡在电解液中的电极分解水分子成氢气与氧气。然而,在微重力环境中,电解产生的气泡并不会像在地球一样上浮,而是黏在电极上或悬浮于液体中。这使得电解系统必须使用复杂、庞大且能耗的流体管理设备避免这样的干扰。这对长时间任务来说极为不实用,因为在太空任务中,每一公斤酬载与每一瓦电力都相当昂贵。

简单却强大的新方法

国际研究团队在不来梅落塔(Bremen Drop Tower)进行的微重力实验中,证明了只需设置简单的磁场,就能让气泡从电极分离出来而无需庞大设备。这项研究已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

 研究团队使用德国不来梅大学ZARM的落塔重现微重力环境。实验设备安装在舱体中,通过液压控制系统弹射至塔顶高约120米处,然后落入减速容器中,自由落体总时间长达9.3秒。自由落体过程中,最小g值约为10−6g。(Source:ESA)

研究团队利用现有商用的永久磁铁,开发出一套被动式相分离系统,能够将气泡推离电极并集中到指定位置。为了完成这项突破,团队发展了两种方式互相辅助来收集电极产生的氧气气泡:

四年的合作研究成果

这项成果是四年国际合作研究的结晶。团队早在2022年就已经提出这个概念(发表在npj Microgravity),并进行计算与数值模拟,之后持续发展出一套利用磁力将水分解为氧气与氢气的系统。实验证实磁力不仅能改善微重力环境下的气泡脱附与移动,还能让电池效率提升多达240%,效率逼近正常地球环境。

这项突破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太空工程难题,为设计更强大与可持续发展的太空生命维持系统打开了新大门,推进未来载人太空任务的发展。研究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是在次轨道火箭飞行中验证这套系统。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