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鼠的攻击行为被抑制后,竟开始对陌生的同类表现出相互理毛的利他行为。根据清华大学的跨物种研究发现,幼儿也会产生同样的转变,证实幼儿学会自控后,将可发展出正向互动及利他行为,对他们未来的人际相处与心理健康产生长远的正面影响。
清华大学表示,在与新竹教育大学合校后,补助奖励教育、艺术学院与校本部生医及其他学院教授合作跨领域研究。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与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组成研究团队,开展幼儿与小鼠的跨物种研究,成果斐然,最新一篇抑制攻击行为可以引导发展出利他行为的论文,登上了国际期刊《行为与大脑功能》(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
郭崇涵指出,动物的社会行为丰富多样,包括争夺主导地位的攻击行为,也有像相互理毛这样促进和谐的“利社会”互动。研究利用“入侵者实验”探讨小鼠攻击行为,小鼠被单独关在笼子里一周后,为了保护领地会对侵入的陌生小鼠展开攻击;但在破坏小鼠主掌攻击的脑区后,它不仅不攻击,还开始很疗愈地为对方理毛。
郭崇涵强调,小鼠的攻击冲动被消除后,本可以选择不理会、不互动的行为,但令他惊讶的是,它们竟主动表现出友善的利他行为。“这好像说明了鼠性本善!”郭崇涵说,从演化的观点来说,攻击往往更符合保护自己的需求,但善良、利他的本能始终存在,并未消失,只是被隐藏了起来。

专研幼儿教育的周育如则针对一百多位4至6岁的幼儿,进行了与小鼠相对应的研究。在长达一年的关注中,观察幼儿自我调控能力的变化,发现当幼儿自我调控能力越好时,不仅冲动和攻击行为减少了,他们分享、关心、帮助、甚至与人合作的行为也相应提高,与小鼠实验的发现相互呼应。
周育如表示,在学习自控之前,幼儿的表现比较直觉,比如看到想玩的玩具就抢过来,你打我、我就还手打你。在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后,则可以举手等到老师同意再讲话,玩具轮流玩,面对冲突也可以在心里数到三,冷静去想如何解决问题。
“良好的自我调控是可以教出来的,而且这比知识的教导更重要!”周育如说,我们不应仅最低限度地约束孩子不要打人、不要欺负人,还要教他们关心人,拥有更高的情商 (EQ)。 能够自我控制、与人相处的幼儿,也更有机会增长为心理健康的大人。
至于,如何提升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周育如目前正在清华大学附幼进行另一项大脑实验,让幼儿通过聆听音乐并跟着节奏打拍子、跳舞等方式,教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情绪,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参与这项实验的幼儿专注力提升,乱发脾气、不肯排队的状况变少了,游戏时也能互助合作达到更好的成果。
周育如指出,人类与动物天生都有利他的动机,强化内在调控能力不仅可以抑制攻击冲动,还可以诱导更多的正向互动及利他行为。这项跨物种的研究不仅加深我们对动物社会行为的理解,也为如何在学龄前教育中引导幼儿的社交互动提供新的启示。
(首图来源:清华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