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购买消费性电产品如手机或是计算机时,厂商多半会强调其用了什么样的零部件如处理器或是屏幕。然而近来却不太一样了:虽然还是看的到这些零部件的资讯,但篇幅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AI相关的功能,有的甚至直接喊出“AI手机”或是“AI PC”,但平心而论,消费性电子导入AI的结果多半和厂商当初宣称的相去甚远,究竟这一波导入AI的结果是骗术还是魔术?

这其中最血淋淋的例子,莫过于最近又突然跃上西方科技媒体版面的苹果了,原因是不少媒体近来对Apple Intelligence迟迟未正式问世提出批评。综观其原因一来是真的拖得有点久了,二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苹果当时勾勒的画面太过美好了。结合AI的Siri可以自动爬梳个人数据并过Apple AI Cloud运算,配合其他支持Apple Intelligence的App以打造出终极的个人行动助理。

但事实是截至目前为止,这些美好的画面仍仅存在于苹果精心打造的营销视频里,iPhone的Siri还是人们熟悉的那个Siri,没有任何显著的变化。

AI PC热潮已经褪去?

看到这里,不晓得大家的心里是否也开始对这一切的消费性电子AI Hype(热潮)产生了些许疑问?如果这个业界软硬集成做得最好的苹果能交出的AI成绩单也仅仅是这样,那我们还能期待其他硬件或是软件商拿出更亮眼的结果吗?看看AI PC、Copilot+ PC其实就知道答案了:AI PC的热潮已经褪去、Copilot+ PC至今也是拿不出杀手级应用,更不用说当初挟着Copilot+ PC之势强力问世的WoA(Windows on Arm)仍爬不出市场渗透率过低的泥沼。

那为什么还是那么多消费性电子品牌对于AI趋之若鹜?主要的原因还是当今LLM(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速度之惊人,也一再地让人们对于AI的能力有着更多的想象,所以也让人们将这样的期待投射至身边的消费性电子上。但世人们可能忘了:当今大行其道的LLM背后其实是上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AI服务器以惊人的算力日以继夜的运行。但如果是我们熟知的消费性电子,其AI算力和这些服务器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所以即便是苹果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这样的算力鸿沟。

所以消费性电子的AI就只能永远是骗术吗?当然还是有一丝曙光存在,如NVIDIA最新发布的RTX 50笔记本GPU最高已内置了24G的GDDR7 VRAM,足以塞进32B的大型语言模型,让Client(地端)设备也能在不联网的情况下享受LLM带来的便利。至于大家更常用的手机应该还要等等,毕竟受限于体积和算力和耗电量,短期之内还是得搭配Cloud-based AI才能变出一些令人惊喜的魔术,而不只是骗术而已。

(首图来源: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