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躁郁症与基因有关,但过去研究多局限欧洲白人群体。台大公卫完成横跨亚洲、非洲等人种研究,搜集500万、290万样本,识别697、298个相关基因位点,有望助早期预防。
抑郁症、躁郁症对生活影响深远,台大公卫学院今天举行“揭开抑郁症与双极性情感疾患的基因新机制”研究新发现记者会,为其背后复杂成因揭开新章,也为未来精准医疗奠基。
情绪障碍是一种广泛的精神疾病类别,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系教授郭柏秀演示文稿指出,特征是情绪的失调,影响思维、行为和整体功能,大致分为抑郁症与双极性情感疾患(躁郁症),然而对于生活都造成冲击。
郭柏秀说,尤其这2种患疾会循环发作,因此部分病人会出现慢性化的状况,到了中老年后跟非常多生理疾病相关,是属于终身需要关注的问题;此外,严重者可能增加自杀风险。
根据统计,她指出,抑郁症与躁郁占整体精神健康状况一半,对社交媒体、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情绪障碍不分年龄都会发生,在15至24岁中比率最高。已知危险因素包括体质、压力、睡眠等。
有关抑郁症与双极性情感疾患的基因研究,郭柏秀表示,过去多局限于欧洲白人群体,这次她与国际团队合作完成一项跨人种研究,纳入东亚、南亚、非洲裔与拉丁裔等多样种族样本,结果于2025年初接连在国际科学期刊《细胞》(Cell)与《自然》(Nature)中发布2项研究成果。
郭柏秀说明,抑郁症研究样本超过500万人、双极性情感疾患样本超过290万人参与;结果分别识别出697个与抑郁症、298个与双极性情感疾患风险相关的遗传位点,比既有研究多出4倍。
她小结表示,此2项研究证据支持,抑郁症与躁郁症属于多基因疾病,需要上百个基因的微小效应累积,共同作用下增加患病风险;基因研究指出了潜在的细胞机制(从大脑突触到肠道细胞)与药物靶点的连接,提供未来探究新的治疗方向与机转的可能性;研究包涵多个群体,以强化未来基因风险分数的应用,与个性化治疗能更加具有群体上的涵盖性,朝向全球适用的方向前进。
她认为,研究结果未来可更进一步发展并优化诊断标记,通过公卫层级的早期筛检与预防策略降低疾病的不良影响,并期待能依据个性化的基因轮廓,量身定制更好的疾病治疗方案。
(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