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美国总统拜登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日本制铁并购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一案,引发国际经贸界广泛关注。这宗横跨太平洋的企业并购原本被视为深化美日产业合作、促进技术转移与产能集成的典范案例,却最终因地缘政治与内政压力而胎死腹中,充分展现跨国并购谈判所面临的多层次风险。

这起事件凸显“多方利益平衡”与“政治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过去,企业并购谈判往往聚焦于财务条件、交易架构与协同效应等商业因素,然而在当前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下,谈判桌上的决策权早已不限于企业与股东,政府、工会乃至选民情绪,都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形参与者。特别是当并购案涉及战略产业或重大就业影响时,谈判策略必须同步纳入政治力学分析,才能有效掌握各方立场,设计出符合多方期待的交易模式。

国安审查与政策走向的评估策略

以美日钢铁案为例,日本制铁虽然在财务与技术集成上具备明确优势,并承诺保留美国钢铁大部分生产设施与就业机会,但最终仍因美国内部的保护主义浪潮与工会压力而破灭。这反应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安全审查”,早已超越单纯的国防考量,而是与产业政策、劳工保护、国内政治氛围密切相关。

谈判过程中,企业除了要与交易对手充分协商,更需在前期精准评估目标国政府的政策走向、社会氛围与选举周期,甚至预先设计回应策略,争取有力政经盟友支持。若仅专注于交易条件与法律条款,忽略政治形势与社会氛围的变化,将使谈判结果高度不确定。

尤其当并购对象具有“国家象征性”,或深受地方选民情感寄托时,单靠经济效益说服恐怕难以奏效,如何将企业愿景与目标国政策目标有效对接,营造出双赢的愿景,才是现代跨国并购谈判的核心课题。

利害关系人沟通与议题管理

进一步观察本案,日本制铁与美国钢铁公司在前期的谈判策略,明显过于聚焦于商业逻辑与产业集成优势,而忽略对美国工会、地方政府与政界的全面沟通。尤其美国钢铁工会(United Steelworkers)强力反对,并通过政治游说将并购案直接升高为“保护美国钢铁工人”的选举议题,导致拜登政府在选举压力下不得不表态阻挡。这种“从经济议题变成政治攻防”的转变,是许多跨国并购案共同的风险点。

对跨国企业而言,成功的谈判策略不仅限于交易条件本身,更要具备“全方位利益协调”的能力,从政策层面、社会层面、产业层面同步布局,才能降低并购案受政治力影响的风险。同时,面对国家安全审查逐渐常态化的趋势,企业更应提前默认“合规谈判机制”,与政府创建互信沟通渠道,逐步塑造“可信任外资”形象,才能为未来跨国投资铺设更稳固的谈判基础。

结合谈判学、商业法律与国际形势综合分析,美日钢铁案并非个案,而是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下,跨国并购谈判模式转型的缩影。企业未来在规划跨国并购时,应放弃“纯商业视角”,转而以“跨界协商”思维,纳入政治风险评估、利益关系人协调、社会舆论管理等全方位谈判策略,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提升交易成功率,真正掌握跨国并购谈判的决胜关键。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