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智能手机市场突然掀起一股“轻薄风潮”。随着传闻中的苹果iPhone 17 Air以及三星最新发布的Galaxy S25 Edge等纤薄机型陆续出现,业界与消费者对轻薄机型的讨论再度升温。三星在2025年5月宣布全球首发最轻最薄的Galaxy S25 Edge:机身仅5.8毫米厚,重量只有163克;苹果方面则有消息称下一代iPhone将加入Air超薄新机型(预估厚度5.5–6.25毫米),有机会成为“史上最薄iPhone”。ICC Insight分析师Ben Wood指出,2025年下半年或将成为轻薄机竞赛的年代,且认为小米、荣耀等厂商也可能跟进“超薄”路线。
而这样的风潮曾经在智能手机最早流行的几年出现过,后来这个风潮就逐渐退去了,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轻薄”的风潮逐渐回归呢?
手机轻薄设计的演进历程
回顾过去十年,智能机的外形设计一路变化,在追求大屏幕、高性能的同时,也曾经掀起过多次“追求极致轻薄”的浪潮。后期的功能机如传说神机Nokia 3310的厚度为1.26厘米,但前几代的早期神机Nokia 6150厚度则超过了4厘米。在在2010年代初期,手机厚度已从功能机的1-1.5厘米迅速轻薄化,只要你是手机厂商就是以轻薄短小作为目标。Apple与Samsung曾为“薄型旗舰”激烈较劲──Apple于2012年推出iPhone 5,机身厚度仅7.6毫米、重量112克,被当时媒体称为“最轻盈的Retina手机”;两年后的iPhone 6更把厚度压到6.9毫米、重量就变成129克,但足以让苹果官方在发布会上强调“比上一代再薄10 %”。另一边,Samsung早在2011年就以Galaxy S2(8.49毫米、116克)打出“世界最薄双核心手机”口号;2014年更以金属边框Galaxy Alpha(6.7毫米、115克)挑战苹果的轻薄定位,隔年也将Galaxy A8做到仅5.9毫米厚,被GSMArena称为“几乎看不见侧面的超薄机身”。
中国品牌也曾积极投入极薄研发:例如2012年OPPO推出厚度仅6.65毫米的Finder机型,一度称霸“全球最薄智能手机”;同年vivo也曾推出厚度6.55毫米的X1;2014年Gionee推出5.5毫米的Elife S5.5,随后OPPO R5以4.85毫米打破纪录;2015年则由vivo X5 Max(4.75毫米)蝉联最薄宝座gsmarena.com。这些机型通常以极简金属外壳著称,并以“轻薄、时尚”为卖点。
然而,手机设计风格也随时间演进。后来旗舰机逐渐采用玻璃及大屏幕、无线充电、多镜头、大电池容量等设计,导致机身又开始加厚加重。以iPhone为例,就是从iPhone X开始加入不锈钢框、玻璃背盖导致重量大幅飙升──从iPhone 8的148克变成174克,而iPhone 11系列的大电池跟双镜头模块又导致重量变成了194克,到最近的iPhone 13系列,Pro Max机型重量已达238克,厚度也超过7毫米。其他品牌如三星、小米旗舰机型,多配备超过4,500至5,000mAh的大电池和复杂的相机模块,重量常超过200克。相比于轻薄来看,相机性能与手机性能成为重点,即便苹果或不同品牌偶尔会有轻薄机型面市,但也属于偶一为之。
现在的智慧手机重量都超过200克。
轻薄回潮的动力:需求、舆论与品牌策略
那么,为何如今轻薄机再次受到青睐?一方面,消费者习惯已有所转变。随着旗舰机普遍超过200克,不少人开始抱怨长时间单手操作沉重疲累,有更轻薄需求浮现。尤其是上班族与女性用户倾向小巧便携,这点从三星对目标群体的定位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各大科技媒体和评论人士也推波助澜。市场研究机构CCS Insight首席分析师Ben Wood就认为“2025年下半年,轻薄当道”,暗示各大厂将互相竞争谁能推出更轻薄的旗舰机。新闻报道和网络论坛经常讨论“轻薄手机回归”的可能性,使得相关话题持续发酵。
品牌策略也推波助澜──苹果多年来未尝试更薄机型,主要强调性能、相机和续航;但为了提振近年销售下滑,已计划在2025年推出全新超薄设计的iPhone 17 Air。光是这个消息就足以刺激其他厂商跟进──例如三星显然抢先发布S25 Edge,新机不仅标榜轻薄,更宣称要抢先满足设计导向的消费者需求。三星此举显然是后发先制,试图在苹果尚未推出薄型机前抢占话题,至于中国品牌,小米与荣耀虽尚未正式宣布超薄新机,但在外媒预测中,被视为可能加入轻薄竞赛的选手。事实上,过去中国厂商如OPPO、vivo不太会在潮流落后,小米和荣耀也有能力开发轻薄产品线。
消费者评论平台上的回应、进一步证实了轻薄手机的吸引力。SimplyMac的文章提到,许多用户表示轻薄手机的便携性是他们购买的主要原因,一些用户甚至愿意牺牲部分电池续航时间,以换取更轻的重量和更好的手感。不过CNET也提出质疑,认为轻薄手机的长期市场吸引力尚未确定。市场调研机构的报告也透露,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增长放缓之际,各厂商正寻求新的差异化路线,显示消费者对创新形态机型有高接受度。综合来看,轻薄手机话题已成为厂商年度规划的一环,市场真实观察到各路媒体和分析师都在讨论“超薄旗舰是否会重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形成业界共识。
技术挑战:极致轻薄的硬件困境
但要保持现有的高规格、却又要在重量上减轻30到40克,其实对手机来说是个巨大挑战。例如电池是手机最重的之一,为了减重,手机必须采用更薄的电池,导致容量下降。举例来说,三星S25 Edge机身仅5.8毫米厚,所搭载电池仅3,900 mAh,比三星同尺寸或类似尺寸的机型普遍采用的5,000mAh短少超过两成──手机如果越薄,就可容纳的电池也越小,这意味着续航力会受限。换句话说,轻薄设计需在续航时间上做出妥协,或利用充电技术(快充、无线充电)部分弥补不足。但另一部分来说,假设你的使用场景大都在都会区域,几乎很难有电力不足的问题存在,只要不要没事几个小时都要充一次,对绝大部分的使用场景来说影响可能不大。
但散热结构就不一样了,高端处理器(如3纳米制程的A系列或4纳米的Snapdragon)发热量大,厚度受限的机身可用于散热的空间自然减少,三星为了解决S25 Edge的散热问题,重新设计了内部蒸汽室结构,尽可能薄化却仍维持散热效率。不过散热空间减少意味着散热零件面积小,温度管理难度提高。很明显,极致纤薄的设备往往在散热和稳定性上会有明显牺牲,iPhone 17 Air传闻中就可能因设计窄小而影响散热──事实上即便是较厚实的手机都有可能有发热的状况,因此才有所谓降性能借以散热的电力管理架构出现,而这在目前的超薄手机上可能会是常态,这可能会对一些重度使用场景不利:例如打游戏、4K录像等。
另外,多镜头相机在现代旗舰机中已几成标配,但镜头与感光组件的厚度通常较深。DxOMark指出,用户要求的薄型机身“极大地限制了相机模块的尺寸”,摄影设计师必须在有限的厚度内塞入各式镜头。因此若机身再薄,势必须减少镜头数量或采用“横向排列”方式,甚至放弃某些功能(例如高倍变焦)。例如S25 Edge仅配备2颗后镜头(200MP主摄、12MP超广角),没有像Ultra机型那样加上长焦模块,以减少厚度;相对地,iPhone 17 Air传言也可能仅配置单镜头来达到极薄。镜头厚度的削减,意味着光学表现或变焦能力会下降,毕竟拍摄能力仍然与物理科件有高度相关──或许有一天照片都会用单镜头运算,到时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薄单镜头手机。。
结构与组件厚度:要将手机本身做薄、做轻,许多内部零件如印刷电路板、电源传输系统和框架材质都要重新设计。例如三星官方承认,为达到S25 Edge的纤薄,他们降低了主板与散热设备的厚度,并改用钛合金和更薄的玻璃来强化强度。然而,更薄的结构件通常抗弯曲性较差,也较易受撞击损伤,这需要通过材料科技(如陶瓷玻璃、钛金属合金等)来补强,而材料成本也随之增加。
轻薄手机的回归反映了消费者需求而重新发展的技术创新,这是随着电池技术、显示器技术、材料科学的进步而得以突破的物理限制,借此推出更轻薄且功能强大的设备。然而,轻薄设计是否能成为主流,仍取决于消费者对功能与便携性的权衡偏好──毕竟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已经习惯重的手机,轻薄目前看来会是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否会取代大型旗舰手机成为主流,可能还是要看之后的市场发展。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