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子游戏产业正面临全新的结构性挑战:3A级大作的开发预算节节攀升,单款游戏动辄耗资上亿美元。投入不断加码但回本困难,让索尼、任天堂等产业巨头纷纷示警目前的开发模式难以持续。在高成本、高风险的压力下,大厂们开始尝试缩短开发周期、提高效率,甚至将目光投向中小体量的创意作品,以寻求新的平衡点。
3A开发成本飙升,百万销量也难回本
3A游戏的制作成本已在数个主机时代间经历了暴增──在90年代的PlayStation初代,开发一款3A游戏平均仅需约100万至500万美元;而到了最新的PS5时代,顶级3A大作的研发预算普遍高达9,000万至2亿美元。索尼前全球工作室总裁吉田修平就层提到,目前不少3A项目的成本“甚至超过2亿美元”。这意味着,游戏公司不得不投入过去几十倍的资金来打造一款大作,回本门槛随之水涨船高。
如此高昂的投入让每款3A游戏都像一场豪赌──稍有不慎便可能血本无归,若一款游戏的开发+宣传成本超过1亿美元,理论上在人均原价70美元的状况下,至少需要卖出约300万套才开始赚钱。其中包括平台抽成、零售渠道等成本,随着发售后时间拉长,游戏都会通过打折促销持续刺激销量,进一步拉高了回本所需的销售门槛(假设前面没赚到钱)。
Rockstar Games开发的《侠盗猎车手5》(GTA V)开发成本约2.65亿美元,但自2013年发售以来累积销出超过9,000万套,为发行商Take-Two带来约60亿美元收入。以小博大的成功虽令人咋舌,却属于少数幸运儿。续作《侠盗猎车手6》据传开发投入可能高达10到20亿美元,开发周期长达7年──这一数字甚至可能超过迪拜建造哈里发塔的投资(约15亿美元)。
与此同时,也有大作成为“赔本货”:例如一款科幻射击游戏《星鸣特工》,研发耗时8年、投入约2亿美元,上市仅两周因表现不佳便被迫下架,给Sony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再如去年发售的恐怖生存游戏《木卫四协议》(The Callisto Protocol)斥资约1.6亿美元打造,原本被寄望卖出500万套,但由于口碑不佳,上市后投资机构纷纷下调预期,甚至悲观预估该作一年内可能仅卖200万套。可见烧钱越多并不必然带来高收益,反而让开发商承担了极大的销售压力与风险。
有些超级大厂或许有充裕资金愿意投入上亿美元制作一款游戏,但并非所有昂贵项目都能成功──现实中许多天价预算的大作最终仍告失败。这种情况下,发行商也倾向收紧新项目、宁可少做也不要随便砸钱──无节制扩大内容与规模的旧路走不通了,如何降低风险、提高投入产出比,成为行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面对3A成本屡创新高且回收艰难的现状,索尼前总裁吉田修平就说,PS5时代是“业界首次真正意识到不能再无限制扩张内容规模”的时刻。他表示,从PS4时代到PS5时代,技术并未发生革命性飞跃,但游戏开发预算却几乎翻倍攀升,有些项目的投入已高到难以回本。以往在PS4时代,大厂倾向“砸重金做大作”,是因为觉得这样成功概率更高,导致索尼一度减少了对小型创新游戏的支持。然而时至今日,当一款3A游戏需要卖到千万级的销量才被视作正常表现在,无论对开发商还是玩家而言都变得不堪重负。
缩短开发周期、灵活定价与技术助力
面对成本压力和风险攀升,各大游戏公司正积极寻找应对策略──例如缩短开发周期。任天堂社长古川俊太郎今年在投资人会议上坦承,近年游戏软件开发规模持续扩大、周期越拉越长,导致开发成本显著上升。他强调,游戏产业本质上风险极高,成本上涨无疑让风险进一步增加。
为此,任天堂在次世代主机Switch 2时代采取“大型作品与快项目并行”的策略:一方面继续推出《马里奥赛车世界》这样的大型旗舰作品,另一方面开发制作周期较短、成本较低但富有新意的游戏,以控制总体成本。任天堂近期已展示了这一思路的雏形──例如在Switch 2首发阵容中,除了定价高达80美元的《马里奥赛车世界》外,也有像《Welcome Tour》售价10美元、《Drag×Drive》售价20美元的迷你游戏。古川称这种高低搭配、灵活定价的做法,是应对开发成本上升的方法。
除了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也是大厂努力的方向。由于美术资源和关卡内容需求爆炸式增长,不少3A团队开始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研发,希望以更少的人力和时间产出同等规模的内容──若能善用自动化工具生成美术素材、语音对白、程序代码等,将有助于缓解团队人数爆炸、成本翻倍的压力;同时一些大型发行商也尝试全球化合作,利用区域成本差异来降低总投入,例如Saber参与《最后一战:士官长合辑》合辑部分内容制作时,其预算仅相当于《最后一战:无限》的三十分之一,但最终成品品质并未打折──通过将部分研发环节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确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台湾就有一些游戏工作室会接受海外游戏公司的外包工作。
由于单机3A游戏的售价从70美元逐步迈向80美元,但又有不少高价新作在玩法创新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平平,甚至首发的bug频出、品质令人不忍卒睹,让玩家对“高价不等于高品质”的怨念更深。即便如此,涨价潮已成事实,也逼使部分玩家改变消费习惯(例如不冲首发等游戏打折),这反过来又可能迫使厂商慎重考虑未来大型项目的投入规模。
(首图来源:任天堂)